首周支教活动中,志愿者们化身“文化使者”,通过精心设计的经典诵读、非遗书法、数智体验、八段锦等特色课程,为当地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多元文化的窗口。
千里奔赴·鲁喀情缘
7月22日,英吉沙县“鲁喀专项”志愿支教活动欢迎仪式在实验中学举行。来自山东省12支高校团队的120名师生齐聚一堂,通过政策解读和工作部署,更加明确了教育支援的使命。
培训结束后,当学校志愿支教实践团抵达喀什地区英吉沙县第四小学时,校门口早已站满了等候的孩子们。“老师好!”一声声稚嫩的问候,瞬间融入了志愿者们的内心。
文化课堂·智慧碰撞
面对色彩缤纷的超轻黏土,孩子们化身小“匠人”。揉、搓、捏、按,简单的动作在手中却充满魔力。“老师,为什么要做石榴?”孩子们好奇地发问。“石榴象征团结与丰饶的果实,就像我们祖国大家庭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。”孩子们耐心地揉捏出无数颗晶莹剔透的“石榴籽”,组成饱满的大石榴。
巧手纸艺润童心
一张张彩色的纸张,一双双巧手,孩子们认真地折叠,在纸上绘出流畅的线条,手腕转动的弧度像初绽的花瓣。当大家用一幅幅剪纸纹样共同呈现出第一幅完整作品时,纸艺合作让孩子们体会到合作的魅力和团队的力量。这一课,他们学到的不仅是纸艺传承,更是团队的精诚合作。
墨香浸润少年心
“老师,我的墨滴在宣纸上晕开了……”稚嫩的声音里带着新奇。他们专注地研墨,看着水墨晕染成深浅不一的缤纷;笔墨纸砚传递着来自文房四宝的传统文化气息,五指执笔操、三式进阶法,当笔墨落在宣纸上,墨色透纸的力道让孩子们体会到“力透纸背”的敬畏。这一课,他们守住的不仅是笔墨纸砚,更是千年文明的现代传承。
普通话筑基传妙音
在“童话同音”每日情景课堂中,经典诵读、绕口令训练、普通话发音练习此起彼伏。“四是四,十是十,十四是十四……”教室里响起整齐的发音练习。老师示范标准读音:“注意‘s’和‘sh’的发音部位差异,舌尖要抵住下齿龈,保持鼻腔共鸣。”这一课,他们通过科学的发音训练,不仅增强了文化认同,更是逐步掌握了普通话的语音规律。
气运通达养身心
清晨的操场上,孩子们随着老师的口令舒展双臂。阳光洒在学生们认真的脸庞,一招一式虽显稚嫩,却透着专注。“老师,为什么要先调理三焦呀?”女孩好奇地发问。老师边示范边解释:“就像疏通水渠一样,让气血流通全身。”古老的健身智慧就这样通过舒展的肢体悄悄浸润心田。这一课,孩子们在晨光中不仅学习了传统体育知识,更种下了健康生活的种子。
艺术修养塑美育
在民族特色舞蹈课程中,老师与小朋友们共同编排《哇哈哈》律动集体舞;在“叮咚课堂”上,以空灵鼓的独特音色为载体,打造兼具艺术熏陶与心灵培育的艺术修养课程体系,这一课,引导学生在韵律中触摸传统艺术根脉,在叩击间涵养丰富的精神世界。
乒舞飞扬少年心
乒乓球台前,孩子们专注地聆听教练讲解中国乒乓球的拼搏精神。“马龙叔叔就是这样握拍的!”扎克尔江兴奋地模仿着世界冠军的动作。当阿依古丽第一次完成连续对打时,红扑扑的小脸上写满自豪。这一课,方寸球台不仅教会孩子们体育技能,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顽强拼搏、团结友爱的种子,让国球精神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。
微光点亮少年志
“老师,我的笑容甜吗?”孩子们在阳光下绽放笑颜。老师指导孩子们用镜头捕捉美好,“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风景。”快门声中,羞涩的孩子挺直了腰板,内向的男孩比出胜利手势。“原来外面的世界这么大!我们的家乡这么美!”翻看照片时,孩子们惊叹道。这一课,不仅教会他们记录生活,更培养着善于发现美、捕捉美的眼睛,种下爱自己、爱生活、爱家国的情怀。
Copyright © 2025 沂蒙生活网 版权所有
投稿、联系:sdymweb@126.com